|
用課程鏈接生活——綜合實踐活動之關注殘疾人群體 |
發(fā)布人:小學教育系 發(fā)布時間:2024-10-10 瀏覽次數(shù):10 |
《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設計》是一門關注自我、自然和社會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本課程的特色是鼓勵學生走進社會,走入生活,參與到實際的情境中去,用課程鏈接生活。桐城師專高23小教文3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設計課程小組成員:蔡恩燕,陳方瑩,程新園,王羽希四人策劃“體驗聾啞人的一天”活動,活動于2024年10月8日進行,通過親身體驗殘疾人在日常生活中面臨的種種困難,更深入理解殘疾人的處境,從而激發(fā)內(nèi)心的關愛與責任感,促使在今后的生活中積極為殘疾人提供幫助和支持,為構建更加包容和諧的社會貢獻自己的力量。 (圖為:體驗聾啞人的一天綜合實踐活動小組活動匯報) 在活動開展之前,小組成員四人查閱有關特殊人群的相關資料(文字和視頻),她們在小組內(nèi)自由討論交流,談談自己查閱到的相關資料、歸納、整理相關知識,并根據(jù)活動任務制作了一張十分用心有創(chuàng)意的海報。準備了與活動相關的材料,如:體驗盲人的盲杖、模擬失明狀態(tài)的眼罩、一定程度上模擬聽力下降或失聰狀態(tài)的耳塞等。 (圖為:體驗聾啞人的一天活動小組設計的宣傳海報) 體驗盲人實踐過程:程新園同學為了真實感受盲人的生活,用上了體驗道具。在體驗道具裝備好后,她只能用盲杖判斷方向和位置,平時簡單的行走變得異常艱難。這使實踐活動小組同學都意識到,盲人在日常生活中面臨著諸多不便和挑戰(zhàn),最困難的是難以辨別道路安全,他們需要依靠其他感官來彌補視覺的缺失,而普通人卻常常忽略了這些看似平常的視覺體驗對生活的重要性。在體驗盲人的過程中,程新園同學遇見了很多來自陌生人的善意:當她無措地站在路口,一位叔叔耐心引導她過馬路;在窄窄的巷子里,一位帶著兩個孩子的母親為護住她差點被旁邊的車蹭到的肩膀;當她迷失方向時,一位姐姐挽住她的胳膊,溫柔講解并陪她走過六尺巷;在她小心翼翼摸索前進時,周圍陌生人駐足關注,面帶笑意夸獎“孩子真棒!” (圖為:程新園同學體驗盲人的一天) 體驗聽障人士實踐過程:王羽希同學在體驗道具裝備好后,不能說話也無法聽到外界的聲音,只能通過肢體語言和文字與他人交流。在交流過程中,很多時候她的表達不能被準確理解,而其他人的意思她也難以完全領會。她和小組成員真實的感受到:聾啞人士在溝通交流上的障礙使他們可能會錯過很多信息和情感的傳遞,也限制了他們參與社交活動的范圍和深度。王羽希同學感覺很溫暖的是在一家奶茶店,店員小姐姐發(fā)現(xiàn)她是聾啞人后,全程很細心的指引,沒有一點不耐煩,還給她的奶茶小料都免費。事后小組成員采訪這位店員小姐姐她認為聾啞人跟正常的普通人沒什么區(qū)別,還祝福特殊人群平安喜樂,幸??鞓?。在遇見善意的同時,小組成員也感受到了一絲遺憾,在體驗過程中遇見個別不理睬的陌生人,非常的冷漠。這樣的經(jīng)歷,讓小組成員反思真正的特殊人群遇見這樣情況又該怎么辦? (圖為王羽希同學體驗聾啞人的一天) 所以在進行真實體驗的同時,小組成員還做了問卷調(diào)查了解當今社會對特殊人群等相關知識的普及程度,制作明信片贈送給陌生人,加大對本次活動意義的宣傳。希望有更多的人關注殘疾人群體,給予他們一定的耐心與理解,讓特殊群體感受到溫暖。 (圖為綜合實踐活動小組成員設計的問卷及宣傳) 蔡恩燕、陳方瑩等同學紛紛表示此次“體驗盲人和聾啞人的一天”實踐活動是一次非常有意義的經(jīng)歷,也是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鏈接生活的具象化。通過此次活動體驗,各位同學會更加關注身邊特殊群體的生活狀況和需求,給予他們力所能及的幫助,也會更加懂得珍惜和感恩,增強社會責任擔當。 (撰稿人:蔡恩燕,陳方瑩,程新園,王羽希 核稿人:伍紅霞) |
|